其他

无睡意哲学 | 如何解脱痛苦 - EP56

2017-04-25 01哲学团队 哲学园

置顶哲学园  好文不错过


往期在文末


無睡意哲學課 

BEDTIME PHILOSOPHY

香港01哲学授权发布


原文链接:

置顶哲学园  好文不错过


往期在文末


無睡意哲學課 

BEDTIME PHILOSOPHY

香港01哲学授权发布


原文链接:http://philosophy.hk01.com/無睡意哲學/50566/叔本華:如何解脫痛苦---EP56

如何解脱痛苦 - EP56


悲观的人生


叔本华承接康德的现象和本质的概念,加以发挥和补充。在叔本华的体系中,作为整个世界本质的大意志是处于时间和空间之外的「一」,它具有完整性和唯一性。当人对大意志进行认识时,会得出不同的现象,造成世界上不同事物的存在,这就是叔本华所言的「个体化原理(the principle of individuation)」。地球上的磁力作用、重力作用,以至人的活动,其实都是意志的外在和个体化的表现。这个表现出来的世界就是被主体所认识的世界。大意志(本质)表现「自己」成为千差万别的现象,但现象和本质彼此相关,现象不掩盖本质,现象总是本质的表现。


世界的不同现象,会造成人与人之间、事物与事物之间的对立,而对立之中又容易出现斗争。叔本华认为其原因,是每个个体都会以为自己的意志就是终极意志本身。个体容易倾向自我中心,继而对其他人的意志常常视而不见,有时甚至会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其他人身上,悲剧由此而生。


除此之外,世界的不同的现象也带给人们的是一系列无尽对立的痛苦。人们不得不面对有限与无限、感性与理性、存在与虚无之间的分裂所带来的烦恼。大意志独立于时间及空间之外,但人们受自己的认识能力所限,只能认识一定的、有限时空限度内的事物,人的意志却驱使人欲求无限。另外,人身为理性的存在者,应所当然以理性的方式看待世界万物,但理性所能认识的只是世界的现象而不是本质,而世界的本质是非理性的、不断欲求的大意志。换言之,理性难以教导人们洞察世界的本质,进而指导生活。最后,纵然人们努力寻求幸福和最大限度满足自己的欲求,但人最终亦难逃空虚和死亡的命运。换言之,人们当下所拥有的一切,到最后总要归于无。


解脱之道


叔本华除了受康德哲学影响外,亦深受东方思想影响。印度教和佛教对于人生终究是虚无,这一观点极大地启发了叔本华的哲学思考。印度教的主流思想婆罗门派哲学(Brahmanism)在吠陀(Veda)和奥义书(Upanishad)中提出人生虚无,而大梵(bráhman)实有等观点。而佛教提出「无常」(impermanence)等概念,为对于传统理性主义有所不满的叔本华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源。

 

既然叔本华提出世界的本质是意志,所以解脱之道就在于否定意志(will denying)这一途径。叔本华指出要否定意志,有两个途径可走︰其一是通过哲学和艺术,但这样只能够减缓生命的痛苦;其二是通过禁欲,只有禁欲才能达到痛苦的彻底解脱。

 

叔本华认为天才拥有从事哲学的本领,具有独立于充足理由律之外进而认识事物内在本质的能力,能够洞察「个体化原理」。天才拥有直觉能力,能够直接洞察世界的本质即是那个不断欲求、永不停息的意志。世界上多姿多彩、纷繁复杂的事物只不过是意志的表面现象而已。一旦人们理解这点后,便能明白世界上所有事物和自己一样,都有着共同的根源,均属于同一个大意志,短暂超越与他人的对立,达到万物皆一的精神境界。

 

其次,人们可以通过艺术审美而获得短暂的解脱。叔本华指出要通艺术审美达到解脱的关键是静观(contemplation)。康德认为人们的审美活动不带功利性、认识的目的与动机。叔本华的审美观点与康德相似,他同样主张进行审美静观时,人们应该要放弃日常理性认识事物的方式,不再考虑事物处于何时和何地;并且不让抽象的知性概念支配自己的意识,而是应当全神灌注于对象本身。叔本华认为天才的直觉、艺术的静观能够超脱时空形式、摆脱知性概念,使自己完全沉浸于静观之中。在艺术静观当中,人(主体)完全在客体之中丧失了自身,忘却了自己的个性、意志。可以说,在静观之中主体完全消失了,客体完全充满了主体的视野,就在这一瞬间,主体和客体彷佛合二为一了。例如当我们凝神观看一个火炉时,一旦我们静观良久,我们会发现我们和火炉好像融为一体了,即进入了一种物我两忘的境界。达到这个境界可以令人暂时忘记了自身的存在,即是暂时忘却自身的欲求和痛苦。


尽管人们可以通过哲学和艺术达到某种解脱,但叔本华并不认为这两个途径是彻底之道,而只能暂时缓解痛苦。他主张唯有禁欲能够令我们达到彻底解脱,无欲无求乃是人生的最高境界。禁欲的前决条件是人们需要认识事物的本质在于意志,从而看清意志的本质,以此控制自己的欲求和冲动。另外,当人们饱受欲求不得的痛苦折磨后,亦能促使人们走上清心寡欲的道路。只要人们认识到世间上不同的苦难,为害和被迫害的、折磨和被折磨的虽然在现象的层次看来有所不同,但本质上同属于同一个大意志。从此认识,人就能达到无分别心,无欲无求,走上解脱之路,这点可以说和佛教的「出世」思想非常接近。


知识论 - EP01  形而上学 - EP02  伦理学 - EP03   美学 - EP04  宗教哲学 - EP05  X的哲学 - EP06  哲学教育 - EP07   自然期待 - EP08   无知之知 - EP09  理型与洞穴 - EP10   小结: 哲学入门 - EP10'   政治与人生 - EP11  逻辑作为方法 - EP12  整体先于部分 - EP13  小结:古希腊三哲 - EP13'  太一与灵魂 - EP14  教父哲学 - EP15  形而上学传承 - EP16  五路论证 - EP17  意志与剃刀 - EP18  人文主义的兴起 - EP19  小结:经院哲学 - EP19'  我思我在 - EP20  心物二元 - EP21  泛神论 - EP22  自由与必然 - EP23  单子 - EP24  神义论 - EP25  理性主义 - EP25’  利维坦 - EP26  心灵是块白板 - EP27  政府论 - EP28  柏克莱:存在就是被感知 - EP29  休谟:怀疑论 - EP30  休谟:心灵只是舞台 - EP31  小结:经验主义 - EP31’  先验于感性 - EP32  无睡意哲学 | 康德:命题与数学 - EP33无睡意哲学 | 康德:物自身 - EP34无睡意哲学 | 康德:实践理性批判 - EP35无睡意哲学 | 康德:美的契机 - EP36无睡意哲学 | 康德:崇高与目的论 - EP37无睡意哲学 |  康德:何为启蒙 - EP38无睡意哲学 | 小结:德国观念论(上) - EP38'  无睡意哲学 | 第四批判 - EP39 无睡意哲学 | 限制概念 - EP40无睡意哲学 | 同一哲学 - EP41无睡意哲学 | 肯定哲学 - EP42无睡意哲学 | 绝对观念论 - EP43无睡意哲学 | 自我觉知 - EP44无睡意哲学 | 绝对精神:德国观念论(下) - EP45无睡意哲学 | 正反合 - EP46无睡意哲学 | 艺术与自由 - EP47无睡意哲学 | 自杀论 - EP48无睡意哲学 | 小结:德国观念论(下)- EP48'无睡意哲学 | 宗教的起源 - EP49无睡意哲学 | 理解社会行动 - EP50无睡意哲学 | 理性就如铁笼 - EP51无睡意哲学 | 资本主义的危机 - EP52无睡意哲学 | 阶级斗争 - EP53无睡意哲学 | 社会学三大家影响 - EP54无睡意哲学 | 社会学小结:涂尔干、韦伯、马克思 - EP54'





《推理的迷宫》






《囚徒的困境》



威廉·庞德斯通

为美国畅销书作家,怀疑论者。《哈佛商业评论》《纽约时报》《哈珀斯》等知名媒体撰稿人,迄今已出版作品十余部,包括《囚徒的困境》《无价》《谁是谷歌想要的人才?》等,并两次获得普利策奖提名。

长按二维码或点击阅读原文购买



人生就如钟摆 - EP55


近代哲学是关于意识主体的哲学,大部分哲学家把主体看作纯粹的理智和认识主体。然而在叔本华(Arthur Schopenhauer)眼中,人固然是理智和认识能力的主体,不过人在更加根本的意义上是一个具有本能、冲动、欲求和渴望的主体。因此,叔本华对西方哲学发展的意义在于他对传统理性主义的批判,转而强调主体的非理性面向。

 

叔本华深受康德(Immanuel Kant)哲学影响,但他的进路跟费希特(J. G. Fichte)、谢林(F. W. J. Schelling)及黑格尔(G.W.F. Hegel)等德国观念点者所采取取消物自身(das Ding an sich/thing-in-itself)的做法不同。他保留了物自身,并把它看成意志(der Wille)。由于叔本华认为人和世界的内在本质是意志,所以他的哲学比较关心人的非理性面向,例如情绪、欲望和身体反应等等。继叔本华之后,不少哲学家开始关注人的非理性面向,例如尼采(Friedrich Nietzsche)在《作为教育家的叔本华》(Schopenhauer as Educator)一书中将叔本华当成自己的哲学启蒙老师。以至于中国哲学的发展中,王国维萃取了叔氏的美学观,创新了「有我、无我之境」的中国艺术审美路径。以此足可见叔本华在哲学史上深远的影响力。

 

作为表象的世界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The World as Will and Representation)是叔本华重要的作品。叔本华继承了康德关于「物自身」和「现象/表象」的区分。他认为人类的认识基于主客对立的形式。经验和科学的世界,或者说由感官经验和理性认识的世界,都属于主体所认识的那个表象世界。叔本华的意思是任何一个被认识的经验客体都是由主体的先验认识能力所构造出来,叔本华实际上重复了康德在第一批判的思想︰主体利用感官形式(即时间和空间直观能力)和知性的概念构造认识对象。因此在叔本华看来,人们看见太阳,那个太阳只是呈现在人们意识中的,处于一定时间、空间下的太阳,太阳无非是被意识了的太阳。

 

客体要存在于人类的意识当中,就要通过主体的认识能力被构成,叔本华于《四种充足理由律》(On the Fourfold Root of the Principle of Sufficient Reason)中认为人有四种构造认识对象的能力,他将充足理由律(the law of sufficient reason)分为四种形态:存在的理由是指事物一定要处于时间和空间的直观形式之中;变化的理由指事物的变化要服从因果规律;行为的理由指事物的行为皆有其动机;认识的理由指人进行认识时要服从理性和逻辑规律。

 

以上可以看出,叔本华认为在主客对立的认识框架下,对象总是相对于主体而存在,而在一定意义上客体作为主体的产物而存在。他指出表象的本质形式就是主客对立,客体的形式又是寓于各种形态内(即在主体内)的根据律。

 

作为意志的世界

 

叔本华指出世界拥有两个不同的面向,一个是被表象,即被认识的、处于现象层次的世界;另一个是不被表象,独立于人的认识的世界。叔本华指出在充足理由律的认识方式下,自我和世界都是相对于对方而存在。在这个意义下,如果人对世界进行认识,人所认识到的世界只能是被表象的、现象层次的世界。

 

如果我们对自我进行认识,我们所得到的自我只能是被表象的自我,即我们的身体。但自我同时有着另一个面向,即独立于被人类认识的面向,叔本华认为这就是人的意志。但叔本华认为这并不表示作为表象的意志(身体)和作为本质的意志(本质)是两个意志,两者其实是同一个意志,只是相对于主体的观看角度而言,呈现出不同的面向而已。

 

叔本华指出被认识的物理躯体是意志的外在表现,所以人的身体正是人的意志的可见表现。他举例说肠的输送就是客观化了的饥饿;生殖器的反应就是客观化了的性欲。整个身体就是意志的外在表现,身体作为被其中一个意志的表现,亦即作为人的认识客体,身体需要服从充足理由律,但意志本身却独立于各种充足理由律。可以说意志本身是盲目的、不停欲求的机器,而且它的各种欲求、渴求、和本能的冲动根本没有根据。

 

叔本华花了很长篇幅指出个人的本质是意志,之后他利用模拟方法,指出既然个体是一个意志,而在个体之外还存在着众多个别事物,它们的本质应该都是意志甚至整个世界的内在本质亦是意志。因此,在世界上,每个个体本质上都是一个小意志,而世界本身就是一个大意志,众多小意志其实是作为整个世界的大意志的一部分。

 

整个世界,从表象的层次(被认识)的层次而言,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但它们只是作为同一个大意志的外在表现。叔本华认为意志的表现存在等级层次差别。他表示意志在无机物那里的级别最低、然后在有机物、动物那里又高一些,意志最后在人类那里达到最高级别的表现。但到底甚么是意志的最高级表现呢?

 

人的生命与意志

 

在叔本华看来,每个生命体都有欲求的意志,欲求的意志实际上是存在意志。由于意志客体化的程度有所不同,各种事物意识到自己的意志的清晰程度有所不同。人是意志客体化的最高表现形式,所以唯有人对自己的意志拥有最清晰明了的知觉程度,亦即人对于自己的意志欲求有最深的体会,因而有更大的痛苦。

 

意志在人身上表现为无尽的、永不停息的欲求,人的欲望无限,但所欲求之物有限,因此人必然会感到痛苦。叔本华并不否认存在幸福和快乐,但他认为痛苦比幸福和快乐更加根本,也更接近作为大意志的世界的本来面目。幸福和快乐只是短暂满足了的欲望,一旦满足的感觉退却后,更大的痛苦马上出现。有时即使人们得到长时间的满足和幸福时,人们又会陷入无聊之中。而在欲望得不到满足时,人发现自己的意志和所意欲之物之间存在障碍物时,又会引起人们的痛苦和焦躁。叔本华曾经以一个甚为形象的比喻描述人生的悲惨状况:人生就如一个钟摆,永远在痛苦和无聊之间来回摆动。

 

叔本华认为人对于意志的知觉程度知觉最为清晰,所以人比无机物、有机物和动物更能感受到生命的痛苦。但叔本华指出在人群之中,智力程度愈高的人,较其他人愈能感受到痛苦;如此说来,具有天才的人就是最痛苦的人。智力程度较高的人和天才,他们往往善于抽象思考,他们的思考范畴极为广泛,会把将来和过去都纳入思考范围,而痛苦的最主要原因是这些人往往不愿安于现状,却把思绪和精力投放在已经不存在的过去和尚未存在的未来,作无谓的追悔和对未来感到焦虑和幻想。


知识论 - EP01  形而上学 - EP02  伦理学 - EP03   美学 - EP04  宗教哲学 - EP05  X的哲学 - EP06  哲学教育 - EP07   自然期待 - EP08   无知之知 - EP09  理型与洞穴 - EP10   小结: 哲学入门 - EP10'   政治与人生 - EP11  逻辑作为方法 - EP12  整体先于部分 - EP13  小结:古希腊三哲 - EP13'  太一与灵魂 - EP14  教父哲学 - EP15  形而上学传承 - EP16  五路论证 - EP17  意志与剃刀 - EP18  人文主义的兴起 - EP19  小结:经院哲学 - EP19'  我思我在 - EP20  心物二元 - EP21  泛神论 - EP22  自由与必然 - EP23  单子 - EP24  神义论 - EP25  理性主义 - EP25’  利维坦 - EP26  心灵是块白板 - EP27  政府论 - EP28  柏克莱:存在就是被感知 - EP29  休谟:怀疑论 - EP30  休谟:心灵只是舞台 - EP31  小结:经验主义 - EP31’  先验于感性 - EP32  无睡意哲学 | 康德:命题与数学 - EP33无睡意哲学 | 康德:物自身 - EP34无睡意哲学 | 康德:实践理性批判 - EP35无睡意哲学 | 康德:美的契机 - EP36无睡意哲学 | 康德:崇高与目的论 - EP37无睡意哲学 |  康德:何为启蒙 - EP38无睡意哲学 | 小结:德国观念论(上) - EP38'  无睡意哲学 | 第四批判 - EP39 无睡意哲学 | 限制概念 - EP40无睡意哲学 | 同一哲学 - EP41无睡意哲学 | 肯定哲学 - EP42无睡意哲学 | 绝对观念论 - EP43无睡意哲学 | 自我觉知 - EP44无睡意哲学 | 绝对精神:德国观念论(下) - EP45无睡意哲学 | 正反合 - EP46无睡意哲学 | 艺术与自由 - EP47无睡意哲学 | 自杀论 - EP48无睡意哲学 | 小结:德国观念论(下)- EP48'无睡意哲学 | 宗教的起源 - EP49无睡意哲学 | 理解社会行动 - EP50无睡意哲学 | 理性就如铁笼 - EP51无睡意哲学 | 资本主义的危机 - EP52无睡意哲学 | 阶级斗争 - EP53无睡意哲学 | 社会学三大家影响 - EP54无睡意哲学 | 社会学小结:涂尔干、韦伯、马克思 - EP54'无睡意哲学 | 人生就如钟摆 - EP55



《推理的迷宫》


《囚徒的困境》



威廉·庞德斯通

为美国畅销书作家,怀疑论者。《哈佛商业评论》《纽约时报》《哈珀斯》等知名媒体撰稿人,迄今已出版作品十余部,包括《囚徒的困境》《无价》《谁是谷歌想要的人才?》等,并两次获得普利策奖提名。

长按二维码或点击阅读原文购买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